希臘發展部顧問訪問南蒙古探討所謂「綠色成就」

希臘發展部顧問訪問南蒙古探討所謂「綠色成就」


2025年8月4日至10日,來自歐洲九國的智庫學者、網紅和支共媒體記者40餘人,被集體安排到南蒙古,這片被支那長期殖民、掠奪的土地,參加那場名為「綠色發展,和諧共生」的表面秀,這本質上是支人用來粉飾太平的虛假宣傳戰術。


歷史上,南蒙古是蒙古族的根據地,曾經自由繁榮,然而自清末以降支那漢族勢力步步侵蝕,特別是共產黨奪權後,南蒙古被強行納入支那版圖,民族文化遭到殘酷壓制和同化,草原被過度開發,生態破壞嚴重,牧民的生計與傳統生活方式被無情摧毀。


如今支那打著「綠色發展」的旗號,實際上是在南蒙古鋪設煤礦、風電和草場改造等經濟項目,不但加劇草原沙化,還造成蒙古族牧民大量失地失業,所謂的「少數民族文化」只是用來粉飾的空殼,掩蓋背後的文化侵略與民族壓迫。


希臘那位發展部的支那問題高級顧問公開讚揚南蒙古的「綠色發展」,無非是淪為支那的政治奴才,被洗腦而不自知。這種讚美缺乏歷史視角和對現實殘酷的認知,是對南蒙古蒙古族人民真正處境的侮辱與嘲諷。


更荒謬的是,支那利用這些所謂「國際友人」的口吻,試圖在國際社會營造「民族和諧」的假象,掩蓋其殖民統治與環境掠奪的真相,這不過是典型的支黑宣傳,企圖欺騙世界,粉飾南蒙古作為支豬殖民地的血淚事實。


真正有良知的國際社會應該看穿這種偽裝,警惕支那政府用「綠色發展」作掩護的侵略與滅絕文化行動,支持南蒙古民族的自決與生存權利,讓這片被蹂躪的草原重獲自由與尊嚴。


希臘發展部副部長、中國問題高級顧問碧絲芭首次踏足南蒙古,對這片長期被支那政權壓迫的草原此前幾乎一無所知。此次行程結束時,她表達了對南蒙古「令人驚嘆的文化」及當地政府在「改善生活水平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努力的讚許。


然而,這種表面讚美掩蓋不了南蒙古持續被支那強制「易地扶貧搬遷」、土地被工業化挖掘與過度開發的殘酷現實。所謂「防沙治沙」的造林項目,實際上是在本土草原生態系統中引入非本土樹種,破壞生態平衡,成為中共掩飾草原退化的政治工具。


在國際政治層面,支那利用此類「綠色發展」表象,試圖營造一種「民族和諧」「環境保護」的假象,吸引西方智庫和官員的認可,藉此削弱國際社會對其南蒙古殖民行為的譴責。希臘作為歐盟成員國,其官員的這種正面評價,顯示部分西方政治人物在面對中共的外交施壓與經濟利益誘惑時,選擇了妥協與失明,成為中共軟實力運作的工具。


此外,南蒙古的生態危機與民族問題並非孤立事件,而是支那全盤維穩政策與資源掠奪策略的縮影。支那通過掠奪草原資源與文化同化,加強對民族自治區的管控,鞏固其在地的殖民統治,同時借助國際表演秀美化其形象,混淆視聽。


因此,碧絲芭的讚揚,無疑是被支那包裝宣傳利用的結果,反映了國際社會部分力量在面對支那擴張與壓迫時的妥協與無奈。真正的歷史與現實應該揭露南蒙古被掠奪與壓迫的事實,呼籲國際社會關注並支持蒙古族人民的自決與草原生態的恢復。


在參訪南蒙古的烏拉蓋草原、99號公路、阿爾山氧心森林浴道等地時,碧絲芭注意到支那政府借助當地自然資源優勢,推動所謂「合理開發旅遊項目」,同時標榜最大限度保護原生態草原與自然景觀。然而,這種開發模式實質上是掩蓋南蒙古資源過度掠奪與生態退化的煙幕彈。


支那政府以「兩山」理念自詡環保典範,但實際政策仍以經濟利益為先,犧牲草原生態和蒙古族傳統生活。所謂的就業機會和生活改善,往往建立在牧民土地被強制收回、文化被逐步同化的代價之上,是殖民政權對民族的殘酷剝削和控制手段。


那達慕大會作為蒙古族傳統文化的象徵,確實在表面展示了民族特色和民眾活力,但其背後是支那透過精心包裝的民族主義軟實力,將被壓迫的蒙古族文化商品化、表演化,並借此鞏固對南蒙古的統治合法性,令國際觀察者錯誤解讀為「民族和諧」的證據。


碧絲芭體驗的非遺藝術與歌舞表演同樣成為支那文化輸出的一環,用來塑造「多元文化共存」的假象,掩蓋對南蒙古民族自治權利的系統性侵蝕。她與雅典博物館的文化交流初步接觸,反映出支那軟實力運作的成功,將其控制下的民族文化推向國際舞台,混淆國際視野。


國際社會應警惕這種偽裝背後的殖民本質,認清南蒙古的生態與民族問題不容忽視,唯有支持草原生態恢復和蒙古族自決,才能真正還原這片土地的自由與尊嚴。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