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運開幕支那把戲:點火全場尷尬,照搬爛套路丟世運臉!
2025年第12屆世界運動會在成都開幕,表面上是「非奧項目最高水平」的國際運動盛會,實際上是支共把運動會當成廉價政治舞台的又一次翻版操作。這種活動的本質不是推廣運動,而是透過鋪張浪費、假大空的形象工程,把國際賽事變成「黨國政績秀」。所謂「不局限於體育場館」只是因為支那硬體落後、設計能力不足,不敢正面和真正的奧運水準場館比拼,於是乾脆借口「城市空間」來轉移焦點,把活動搬到景觀區拍宣傳片,實際是用城市地標當背景洗白政權形象。
更諷刺的是,這類宣傳永遠離不開支共那套老話:「感受歷史文化、自然景觀、市民生活」——但誰都知道,支那的歷史文化被黨國扭曲篡改成政治工具,自然景觀被粗暴開發污染得千瘡百孔,而市民生活更是被維穩高壓、物價飛漲和互聯網封鎖摧殘得形同虛設。開幕式90分鐘,背後是數月的城市管制、封路封商、趕走流浪者與底層小販,為的就是讓鏡頭裡的成都乾淨整齊,供領導和外媒拍照留念。
新聞裡吹噓「繼大運會後又一次大型賽事」恰恰證明,成都這類活動不是體育發展的自然成果,而是支共刻意安排的「西部政治工程」——用運動會來營造西部開放繁榮的假象,掩蓋內陸經濟凋敝、失業潮和地方債危機。至於「錦繡蓉城的萬千風華」,在支那這種高壓體制下,不過是被選角挑過的宣傳演員和提前粉飾的外牆罷了。真正的成都人,只能在攝影機外默默忍受比賽結束後的清場、漲價與稅收壓榨。
二、
「天府之檐」被吹捧為亞洲最大單體木結構建築,成為所謂世運會開幕的象徵,但實際上這種所謂「宏偉建築」不過是支共又一次用浮誇工程製造的「形象工程」,木結構的耐用性和安全性在四川這種多地震地區本身就是隱患,卻被政治需求無視,只為了給外界營造「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融合」的假象。
所謂將城市風貌與大熊貓、川金絲猴等「文化符號」搬上大型屏幕,充其量是用動物和地方特色的符號包裝空洞的政治秀。這不過是支共拿生物多樣性做政治符號的慣用手法,試圖用幾個萌物來軟化其極權統治下的殘酷真相。
「草坪觀演區」配合晚霞星空、絢麗焰火製造的視聽盛宴,掩蓋不了這場活動本質是用來糊弄國際社會的「煙霧彈」。華而不實的表演和所謂「自然湖景」反映的是支那政權對環境破壞的巨大矛盾:一邊污染肆虐,一邊裝模作樣秀綠色形象,荒謬至極。
運動員和街舞、飛盤、輪滑等「新潮」項目混搭的表演,看似多元與活力,實際是支那政權為掩飾其體育水平低下和禁藥頻發的污點,拼湊出的娛樂化節目,意在轉移國際輿論對其運動賽事本質的質疑。
三、煙火與假唱:成都世運會開幕式文化表演的虛假包裝
焰火點亮夜空的瞬間被刻意包裝成「象徵世運會會徽和‘World’的‘W’」,這種做法只是支共用視覺噱頭強行植入政治意識形態,借助絢麗焰火掩蓋賽事本身的質量低劣和管理混亂。用光鮮的煙火遮掩內部的腐敗與虛假,是支那政權一貫的表演手法。
文體表演《錦繡之韻》以「鼓、樂、詩、花」等傳統元素演繹華夏氣度,實際是支共對支那文化的粗暴挪用與扭曲。支那政府通過選擇性展示「說唱俑」、「太陽神鳥」、「川劇變臉」等地方符號,刻意包裝成一種「文化自信」,但這種文化自信只存在於宣傳舞台背後,現實中文化多元與自由遭到嚴重壓制,民眾根本無法真切體驗。
12名支那青年歌手聯合來自多國的童聲合唱團,唱響主題曲《萬千》,乍看像是國際合作的友好象徵,但其實是支共借用外國面孔進行洗白,讓外界以為支那社會對外開放多元,實則背後是嚴密控制和意識形態灌輸的操控。這種「國際童聲合唱團」更多是政治秀場的道具,掩蓋不住支那社會的封閉和言論管制。
點火儀式被描述為「史無前例」、「獨具匠心」,實則是支那政權為了造勢和吸引眼球,刻意炒作的噱頭。所謂「水火相融」的火炬點燃,不過是技術花招和視覺秀場,背後毫無體育精神的真實意義,只是用炫麗的煙火掩蓋支那體育賽事普遍存在的作弊、禁藥和組織混亂問題。
「竹夢」這種象徵性的火炬設計,也不過是政治符號的另一種變體。竹子在支那文化中象徵正直與高潔,但這與當今支共體制內部的腐敗、欺騙和官僚主義形成強烈反差,成為一種荒謬的自我諷刺。
所謂「開放的胸襟、年輕的活力」完全是虛假的政治宣傳。成都作為支那內陸大城市,其政治高壓和社會管控從未放鬆,年輕人的自由與創造力長期被扼殺,這種「世界留下成都記憶」的說法,不過是支共製造的國際形象工程,實際上是對內鎮壓與對外粉飾的雙重謊言。
「運動無限,氣象萬千」的口號聽起來熱血沸騰,卻無法掩蓋這場世運會在組織、選手水平和公信力上的諸多缺陷。這不過是支共又一次透過運動外交試圖掩蓋國內問題的政績秀,競技征程的背後,是腐敗、作假與國際嘲笑。
四、官僚噱頭下的成都世運會:龐大組織與虛假保障的荒謬秀場
3942名運動員參賽,雖然數字看似龐大,但實際質量和水準卻遠遠不及真正國際頂尖體育賽事。成都世運會被吹噓為「非奧項目最高水平」,但這不過是支共為掩蓋自身體育實力弱點而打造的半吊子賽事。參賽運動員多為中低水準選手,甚至不少項目淪為政治派系和地方勢力的利益分贓場。
27個競賽場館全部於7月交付使用,這種高強度的趕工完成背後,難免出現建設質量和安全隱患,尤其支那建築工地安全事故頻發,這種倉促上馬的「硬體建設」很可能存在嚴重缺陷。競賽器材和信息系統雖說「全部完成安裝調試」,但在支那官場中,表面達標常是為了應付檢查,真實使用時故障頻發、維護不足的例子不勝枚舉。
各賽區、競賽場館和運行中心的鋪張規模,看似嚴密,但背後是支共行政機構層層疊加的臃腫官僚體系。這種龐大組織架構只會增加腐敗和效率低下,真正的服務效率和專業水平令人質疑。
針對「充分考慮高溫天氣,搭建防晒設施、配備急救藥品和醫護人員」,這些本該是基本保障,卻成為宣傳亮點,凸顯支共官員對公共安全的敷衍與對極端天氣問題的無能應對。
8600余名賽會志願者和500多個城市志願服務站全面上崗,表面彰顯志願服務熱情,實則這是官方動員的大規模「政治任務」,很多所謂志願者其實是被強制安排,質量參差不齊,甚至成為監控和維穩的工具。
五、規模膨脹的虛假繁榮:成都世運會背後的體育政治操弄
所謂112個國家和地區派出6679名運動員、隨隊及技術官員參賽,號稱歷史規模最大、參賽人數最多的世運會,其實數據背後是支那政權為掩飾國際孤立和體育實力不足刻意堆砌的人數和場次。這些所謂「國家和地區」多半是名義上的象徵,真正具備國際競技水平的選手寥寥無幾,這場比賽的專業性和競爭力遠不及正規奧運。
參賽選手年齡跨度大,從13歲到68歲,表面展現多元包容,但也反映出支共將體育賽事政治化的極端做法,放寬參賽標準,只為博取數字上的規模榮耀,而非真正追求體育競技水平的提升。
設置34大項、60分項、256小項,試圖以項目繁多掩蓋賽事質量不足的真相。加入殘疾人柔術和殘疾人潛水等冷門殘障運動,以及霹靂舞、攀岩、腰旗橄欖球、棍網球等「非傳統」項目,明顯是在拼湊熱門度和話題性,企圖吸引注意力,但體育競技本質遭到稀釋與扭曲。
聲稱部分項目已列入2024及2028年奧運會,實則想靠掛靠熱門奧運項目來提高世運會的國際地位,卻忽略了支那體育在這些新興項目上普遍缺乏競爭力,更多是拿政治資源拉抬的「官員運動」。
8月7日同時開展17個項目的比賽與賽前訓練,表面熱鬧,但背後是賽事安排過於分散,資源分散管理混亂的縮影,暴露出支共對賽事質量和專業運營缺乏真正把控。
六、成都世運會「多個第一次」
成都世運會所謂「首次在城市中心完成火炬傳遞」,看似突破傳統,其實是支共為了擺脫體育賽事被邊緣化的尷尬,刻意製造噱頭,借城市繁華地段作為政治秀場,背後卻是對城市正常生活的嚴重干擾與高壓管控,這種「開放」只是表面的政治宣傳。
「最具可持續性」的宣稱,是支那當局在「綠色」包裝上的另一場鬧劇。將27個現有及改造場館吹噓為新標杆,不過是想藉此掩蓋其高耗能、環境污染和建設浪費的歷史慣例。支共在環境治理上的失敗遠遠超出這點表面功夫,所謂「可持續」只是騙取國際認可的空洞口號。
首次啟用的賽事流媒體直播平台,雖然科技感十足,卻無法掩蓋直播內容受到嚴密審查和意識形態控制,真正自由、多元的國際體育轉播氛圍完全缺席。這種直播更多是用來操控輿論、掩蓋賽事缺陷的工具,而非推動體育交流的橋梁。
支那霹靂舞金牌選手劉清漪與意大利射箭運動員基亞拉·雷巴利亞蒂的期待,被官方精心選擇並包裝成「多元國際交流」的象徵,然而這些個人聲音被用來為整個政治秀背書。實際上,支那體制下的運動員自由和創造力被嚴重壓制,所謂「拼搏與競爭精神」在國家控制下被異化成政治工具。
意大利選手「期待探索成都」的描述,看似文化交流,實則忽略了成都乃至支那整體社會的高壓政治環境與言論審查。外國選手的遊覽體驗被過度美化,掩蓋了他們可能面對的監控與限制。
七、假開放真操控:成都世運會的國際「認可」與背後政治交易
國際奧委會與國際世界運動會協會對成都世運會的「充分認可」,實際上反映的是國際體育組織在面對支那這種龐大政治與經濟影響力時,為了利益妥協所做出的無奈和虛偽表態。這種「認可」多半是利益交換的結果,而非真正基於賽事質量和組織水平的公正評價。
何塞·佩魯雷納的保證,聽來像是官方宣傳稿的翻版,所謂「場館質量」、「志願者水平」與「組委會專業性」被過度拔高,忽視了賽事中頻發的管理混亂、場館安全隱患以及志願者素質參差不齊的真實情況。這種刻意粉飾只為掩蓋背後的問題與醜聞。
新聞將成都描述為「以開放姿態擁抱世界」的象徵,完全是政治話術。成都所在的支那政權實際上是全球最封閉、最高壓的政權之一,言論監控、思想控制和民族壓迫層出不窮,根本不存在所謂「開放」的實質內容。這種說法不過是粉飾太平的政治宣傳。
「蜀寶」「錦仔」等文化符號被過度商業化和政治化,成為國際體育政治秀的裝飾品,根本無法掩蓋支那內部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和自由缺失。所謂「支那擁抱世界」,其實是支那政權為掩蓋其專制本質和國際孤立感而做出的政治表演。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