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佛教的救贖之路

台灣佛教的救贖之路



(注:此篇文章提到的所有的漢傳佛教,我都會稱呼為支傳佛教,意指支那人荼毒後的佛教)


一、佛教的純粹與支那化


佛教誕生於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釋迦牟尼以慈悲、智慧與解脫的教義,為人類提供了超越苦難的道路。其核心強調無我、因果與修行,是一種普世且包容的信仰。佛教傳播至全球後,衍生出多元分支,展現了令人稱道的適應力與正向影響。例如,南傳佛教在泰國與斯里蘭卡以嚴謹戒律與簡樸修行聞名,深受民眾敬仰;日本禪宗將冥想與武士道精神結合,孕育出茶道、花道等文化瑰寶;藏傳佛教則以深邃的密宗哲學吸引全球信眾,成為精神探索的燈塔。這些分支在各自文化中扎根,成為社會穩定的道德支柱。


然而,佛教傳入支那後,卻在演變中偏離了純粹本質。東漢時期,佛教初入支那,雖曾催生禪宗、淨土宗等輝煌派系,但很快被儒家與皇權滲透。儒家的等級觀念與忠君思想將佛教的平等精神扭曲,寺院成為皇權的附庸,僧侶淪為統治階層的裝飾。唐宋以降,寺院經濟膨脹,部分僧侶腐化,與權貴勾結,寺產爭奪與奢華生活屢見不鮮。近代以來,支傳佛教更被中共操控,成為政治宣傳的工具。


例如,遼寧大悲寺將佛教活動與「共產主義修行」結合,推廣意識形態,徹底背離佛陀教誨。北京龍泉寺前住持釋學誠的性侵醜聞,涉及精神控制與財務挪用,暴露了寺院權力濫用的黑暗面。少林寺的商業化亂象更令人側目,方丈釋永信被指擁有豪車與不當關係,其上市計劃與高額門票收入將宗教淪為生意。此外,淨空法師的淨宗學會因推廣極端觀點(如將包子稱為「菩薩」)與財務不透明,引發信眾分裂。這些事件顯示,佛教在支那的發展已被嚴重荼毒,淪為權力、金錢與政治的奴僕,與佛教的慈悲本質背道而馳。


二、台灣支傳佛教的功過與轉型之迫切


台灣的支傳佛教自明清傳入,歷經日本統治與戰後發展,形成獨特風貌。佛光山、慈濟與中台禪寺等團體在慈善、教育與文化推廣上貢獻卓著。慈濟的全球賑災行動與醫療服務惠及無數人,其大林慈濟醫院為偏鄉醫療注入活力;佛光山創辦大學與國際弘法,推廣中華文化與佛教理念;中台禪寺的禪修課程吸引眾多信眾,促進心靈成長。這些成就無疑為台灣社會增添光彩,展現佛教的慈悲力量。


然而,這些團體的輝煌無法掩蓋支傳佛教在台灣的痼疾,這些問題無不承襲支那化的負面基因。慈濟因財務不透明與內湖土地開發爭議飽受批評,2015年的土地變更案被指違規,證嚴法師的豪華生活設施更引發質疑。佛光山創辦人星雲法師因公開支持「兩岸一家親」與國民黨政治人物的密切關係,損害台灣的國格,其政治表態讓部分信眾疏遠。中台禪寺則因豪華建築與高額香油錢被指商業化,2019年內部僧人爆料方丈惟覺法師挪用捐款投資,暴露管理亂象。此外,2005年大林慈濟醫院的醫療倫理醜聞,護理實習生擅自拍攝產婦剖腹產照片並外流,凸顯慈濟系統的管理漏洞。這些事件顯示,台灣支傳佛教延續了支那化的弊端:過度儒教化、政治化與商業化,與台灣重視民主、透明的價值觀格格不入。


為根除這些問題,台灣支傳佛教必須轉型,改宗成其他佛教分支,轉向日本佛教、藏傳佛教或南傳佛教,徹底拋棄佛教的支那化包袱。日本禪宗以簡樸自律與公開透明的寺院運作聞名,僧侶專注修行,遠離政治干預;藏傳佛教的慈悲哲學與儀軌修行能吸引年輕世代,增強精神深度;南傳佛教的清淨僧團與戒律嚴謹則有助重建信眾信任。改轉型不僅是去支那化的必要步驟,更是解決支傳佛教長期弊端的唯一出路。唯有拋棄支那化的腐敗傳統,台灣佛教才能洗刷醜聞污名,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接軌,成為真正的精神指引,讓佛教重現純粹的光輝。


改宗並不等於背棄信仰,而是回歸佛教原有的精神內核——覺悟、慈悲與智慧。無論是轉向日本禪宗、藏傳密宗或南傳上座部佛教,本質上仍然是佛陀的教法不同的傳承與展現形式。這樣的轉型不僅能保留佛教核心的修行理念與宗教精神,更能從制度與文化層面切斷佛教被支那化後的政治化、商業化、階層化的沉痾糾纏。改宗意味著擁抱一個更加透明、純淨、自律的宗教體制,讓台灣佛教重新與普世價值如人權、尊嚴與自由接軌,實現現代化的宗教改革。如此,佛教不但能保有其信仰根本,還能以更新、更清明的姿態在台灣社會中繼續發光,重新獲得年輕世代與理性信眾的信任與尊敬,走出宗教黑箱,回歸宗教本源。


三、去支那化:台灣佛教的救贖與使命


佛教因支那化的深遠影響,在台灣留下不可忽視的負面印記。其與儒家專制思想的結合,使寺院成為權力與金錢的溫床;其在中共操控下的墮落,更讓台灣信眾對佛教的純粹性產生懷疑。從慈濟的財務爭議到佛光山的政治化傾向,從中台禪寺的商業化到釋學誠的道德淪喪,這些問題無不源自支那文化的扭曲,將佛教的慈悲與智慧蒙上塵埃。然而,佛教本身是一種充滿光輝的宗教,其普世價值在日本、南傳與藏傳佛教中得到證明。問題不在佛教,而在支那人對其的荼毒。


台灣作為自由社會,有責任引領台灣佛教的救贖,徹底去支那化。社會各界應攜手推動轉型改宗:信眾可支持改革派僧人,監督寺院財務透明;僧團應學習日本禪宗的獨立精神或藏傳佛教的修行深度,拒絕政治與金錢的誘惑;政府則可透過政策鼓勵多元佛教發展,引進南傳或藏傳佛教的優質模式。去支那化不僅是佛教的重生,更是台灣文化自主的關鍵一步。只有讓佛教擺脫支那化的枷鎖,台灣才能孕育出符合現代價值觀的信仰力量,讓佛教的慈悲與智慧在這片土地上綻放純粹光芒。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