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支那文化遊戲:對台灣未來的警示與反思

遠離支那文化遊戲:對台灣未來的警示與反思




作者新海輝/靖國的記憶專欄

一、支那遊戲給台灣的影響

 

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台灣必須面對一個殘酷的現實:若繼續沉迷於支那文化的病態遊戲,將自掘墳墓。支那的象棋、麻將、圍棋、雜技與武術等所代表的,無不是一種愚昧與自私的文化象徵。這些遊戲的存在,不僅延續了支那的專制與黑暗,更是將台灣的前途推向絕境。

 

象棋,不過是一場政治的鬧劇,背後的權謀算計令人作嘔;麻將則是自私者的聚會,彼此算計、互相傷害,無人關心他人的命運。圍棋的非黑即白,壓迫著我們的思維,讓人無法跳出這個狹隘的框架。雜技的華麗背後,隱藏的是支那政府的維穩手段,強調表面的光鮮,而實質卻是對人性的殘酷操控。至於武術,只是虛張聲勢的表演,毫無實際價值,最近更是讓人質疑其存在的意義。

 

這些支那遊戲如同一根根繩索,將台灣緊緊束縛,限制了我們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相對而言,西方的遊戲文化才是真正值得擁抱的力量。西洋棋以其深邃的策略思考激發智慧,撲克則教會我們在不確定的世界中如何把握機會,這些都是支那遊戲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台灣,唯有揚棄這些支那遊戲的桎梏,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與未來。若我們再不警覺,任由這些文化毒瘤繼續侵蝕,台灣將如同迷途羔羊,步入無法挽回的深淵。這是一場關乎生死的戰鬥,台灣人必須清醒,否則將面臨絕境。

 

二、支那遊戲的起源與危害

 

1.象棋:支那政治象徵,一切為了保帥。

 

(1)    象棋的起源與演變

 

象棋,這項源自支那古代對戰爭和權力的模擬遊戲,經歷了悠久的歷史,卻在當今社會中顯得有些過時和瑣碎。它的發展過程雖然反映了支那古代社會的軍事思想和權力階層的統治欲,但這種過時的遊戲卻未能適應現代社會的快速變遷。

 

象棋的最早雛形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的「六博」,這種以骰子和棋子為基礎的遊戲雖然富有趣味,但與現代象棋相比,其實際的娛樂價值和策略深度都顯得十分有限。隨著時間推移,這種遊戲逐漸融入戰爭元素,演變成一種模擬戰場的「象戲」,但這種模擬是否真的能反映出現實中的軍事智慧,值得懷疑。

 

在唐朝,象棋開始成形,宋朝時期更是進一步完善。然而,這段時間的社會動盪使得象棋成為貴族的娛樂,逐漸與平民生活脫節。當時的象棋棋盤雖然開始固定為九橫十豎的布局,但棋子的種類與分布仍顯得繁瑣。棋子如車、馬、炮、象、士、兵等,雖然模擬了古代戰場上的各種兵種,卻反映了古老而僵化的軍事體系。

 

元明之間,象棋的規則固然成熟,卻在某種程度上也變得死板。這種過於固定的遊戲規則使得象棋失去了變化和創新的可能性,漸漸脫離了貴族的專屬,淪為平民百姓中流行的瑣碎娛樂。如今的象棋棋盤和棋子造型雖然固定,卻也因此顯得乏味,無法激發更高的思考與創造。

 

在現代社會,象棋的地位可謂日益邊緣化。人們的娛樂選擇越來越多,象棋這種模擬古代戰爭的遊戲,是否能真正吸引年輕一代的興趣,甚至值得懷疑。其背後所象徵的權力與統治的古老觀念,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的多元與開放。

 

(2)   象棋是奴化思想的種子

 

象棋的雛形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六博」,但它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統治意味。這種遊戲模擬戰爭,但不是為了公平競爭,而是為了訓練人們對統治者的無條件服從,習慣於君主高高在上的地位。隨著支那歷史的推移,象棋逐漸演變成模擬帝王霸權的「象戲」,象徵著皇權至上的體系。而這種極端集權的思想基因,一直滲透到現代。

 

象棋的「保帥」精神,反映了支那政治中對個人崇拜和權威的迷信。遊戲的本質就是一個封建君主制度的縮影,所有棋子的存在價值僅僅是保護「帥」這個最高權力象徵。這種思想長久以來深深植根於支那的文化和政治結構中,成為專制政權鞏固統治的工具。

 

在象棋的世界裡,「帥」從不需要為下屬的犧牲負責,他不必戰鬥,卻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與支那專制政權的領導人何其相似——無論是古代皇帝還是現代專制者,都透過權力機器來確保自己的安全,無視民眾的生死存亡。這樣的遊戲機制,是對民主和平等理念的背叛,也是對自由思想的禁錮。現代中共不就是依靠這種思想控制和意識形態灌輸,才得以延續其專制統治?

 

2.麻將:支那國民象徵,互相算計,只為自己成功。

 

(1)    麻將的起源與演變

 

麻將,作為一種廣泛流傳的桌面遊戲,在支那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清朝時期,經過數百年的演變,成為如今風靡於台灣、香港、澳門以及全球支那社區的遊戲之一。

 

麻將的起源眾說紛紜,有一種說法認為它源自支那清朝的紙牌遊戲「葉子戲」。當時人們透過數字與花色的組合進行博弈,並逐漸演變成使用骨牌的遊戲形式。到清朝末期,麻將在江浙地區已經相當普及,並在後來的社會動盪與移民潮中,傳播到台灣、日本以及東南亞各國。

 

近現代,隨著全球華人的移民潮,麻將逐漸走向國際,被視為支那文化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一些地方華人聚會時的重要娛樂活動。然而,麻將的文化內涵卻並非僅僅是簡單的休閒遊戲,其中所展現出的某些思維方式,尤其值得深思。

 

(2)   麻將文化的核心:算計與個人主義

 

麻將的遊戲機制本質上是一場充滿策略與計算的過程。參與者在牌桌上需時刻關注其他玩家的出牌、思考自己的戰術,並根據牌局發展隨時調整策略。這種對信息的掌控與策略的應對,體現出一種精密的算計精神。玩家在整個過程中無時無刻不在盤算如何贏得勝利,即便這意味著在必要時犧牲隊友、謀取個人利益最大化。

 

這樣的算計與博弈正是麻將背後隱含的文化價值觀:自私自利、追求個人成功。支那文化中一直存在的「家族至上」觀念,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團結,但實際上也許是各自為政、各求其利的表現。麻將作為一種遊戲形式,正好把這樣的文化特質放大到了極致。在這樣的遊戲中,合作並非真實存在,只有通過他人的失敗來確保自己的成功。

 

麻將雖然標榜為一種娛樂,但其背後所折射出的價值觀與思維方式,卻讓人不禁反思。這種遊戲機制所倡導的計算與自私,無形中滲透到參與者的思維模式中,並進一步影響到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方式。從一張小小的牌桌,到現實社會中的人際互動與競爭,麻將背後的價值觀彷彿成了支那文化中的某種暗喻。

 

在這種文化中,人們更關心個人的得失,而非整體的共同利益。即便在家庭、工作、社會中,這種「麻將思維」也無處不在。所謂的合作,往往只是權宜之計,一旦利益發生衝突,便可以立刻翻臉。

 

麻將文化的流行,不僅僅是在牌桌上的小打小鬧,更是一種文化病徵的外在表現。它象徵著一個充滿算計與自私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中,沒有人願意真誠合作,大家只是在表面上維持著虛假的和諧,實際上卻在暗地裡較勁。這種文化氛圍,與現代社會強調的互助與共贏,格格不入。

 

3.圍棋:支那思維象徵,一切都是非白即黑。

 

(1)    圍棋的起源

 

圍棋起源於支那,最早的可靠記載可見於春秋時期的《左傳》,戰國時期出現了史上第一位棋士弈秋。當時的圍棋棋盤為17路,三國時期建立了評定棋士水準的「圍棋九品制」。到了南北朝,棋盤定型為19路,並傳入朝鮮半島。圍棋逐漸成為支那知識階層的修養活動之一,與琴、書、畫並列為「琴棋書畫」四藝。

 

圍棋在古代有多種雅稱,如「弈」、「碁」、「手談」等。棋局稱為弈局,棋盤稱為弈枰或河洛,棋譜稱為弈譜或吳圖。支那古代沒有明確的規則記錄,但北周《敦煌棋經》中有所述及。唐宋時期的規則稱為數路法,明朝以後,支那規則演變為數子法,逐步發展至今日的「子空皆地」規則。

 

(2)   支那思維一切皆非黑即白的愚蠢

 

圍棋,這一自我陶醉於智慧與策略的古老遊戲,表面上看似深邃,實則卻是一種極端簡化的思維模式,其本質上反映了支那文化中一種愚蠢的二元思維。它把世界簡化為非白即黑的對立,讓人們在無知與無理性中迷失,這一現象不僅荒謬,更顯得可悲。

 

首先,圍棋的規則是如此絕對而簡單,以至於它反映出來的思維方式無疑是對複雜現實的盲目否定。圍棋的棋盤上,只有黑白兩色,彼此對立,這種簡單的二元對抗在現實中難道真的存在嗎?我們的生活、情感與選擇又有幾樣是這樣非此即彼的?這樣的思維不僅幼稚,更是對世界的極端簡化。圍棋的追隨者們像是被洗腦的傀儡,對於那些敢於質疑這種簡單思維的人們,往往是嗤之以鼻,這樣的狹隘令人感到可笑。

 

其次,圍棋的競爭本質無疑是對人性的無情抨擊。在圍棋的世界裡,勝者的地位無比崇高,失敗者則淪為無足輕重的存在。這種勝負觀念促使人們互相攻擊、互相算計,塑造了一個冷酷無情的社會。圍棋玩家們似乎樂於成為一場無意義的戰鬥中的棋子,並在其中尋找所謂的自我價值。他們的生活被簡單的勝負所左右,這種無趣的追逐只會使人們越陷越深,最終失去對生活的真正熱情。

 

更可怕的是,圍棋的文化根植於對於權威的盲目崇拜。棋手的地位往往依賴於棋力的高低,而這種層級的強調讓人們對自身的認同與價值感變得愈發脆弱。棋局的高低起伏似乎在告訴人們,只有在無休止的比較與競爭中,才能獲得自我價值的證明。這種病態的價值觀不僅摧毀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還使得許多人在社會中迷失方向,沉迷於毫無意義的追逐之中。

 

圍棋的流行更是揭示了現代人對於簡單思維的病態渴望。在這個充滿變化與不確定性的時代,圍棋似乎提供了一種逃避現實的方式。人們渴望在這樣的極端簡單化遊戲中找到一絲安慰,卻完全忽略了真實世界的複雜與多元。圍棋的追隨者們以為自己能夠掌控一切,但實際上他們不過是自我陶醉於一場空洞的幻想中。

 

總而言之,圍棋不僅是一種遊戲,更是一種對於現實的極端簡化與對人性的無情剝削。它強化了「非白即黑」的愚蠢思維,迫使人們在狹隘的框架中迷失自我。當我們沉迷於這樣的思維模式時,最終受到的傷害將是無法挽回的。唯有拒絕這種極端與簡化,才能真正打破圍棋所設置的限制,迎接多元而豐富的生命。

 

4.雜技:支那現狀的象徵,折騰來折騰去其實都是為了維穩

 

(1)    支那雜技的由來

 

支那的雜技雖然歷史悠久,追溯到殷商、周秦時期,但其發展與當時社會中的狩獵、戰鬥等基本技能緊密相關,從一開始就只是生活中粗糙的體力活動轉變成為一種低層次的娛樂形式。在先秦時期,雜技的內容如摔角、舉鼎和騎射,無非是展示體能和粗野的力量。《列子》中的蘭子表演所謂的高難度丟劍技術,也不過是古代一些耍弄武器的小把戲。

 

到了漢代,這些粗俗的技藝竟然受到重視,被稱為「百戲」,其中包括馬術、丟球和丟刀劍等技藝。雖然宮廷和民間流行這類表演,但這種表面炫技的娛樂實際上缺乏任何精神價值。三國時期,曹操父子不僅鼓勵雜技,甚至將某些雜技師視為能施展巫術的怪異人物,進一步將雜技與迷信和神秘主義掛鉤。魏晉時期,雜技的種類有所增多,但其本質未變,仍然是為滿足觀眾的感官刺激而存在的低俗表演。

 

到了唐代,雜技進一步發展,白居易的詩作《立部伎》記載了一些如「舞雙劍、跳七丸」的技藝,然而,這些技術並沒有真正進入民間,只是供上層社會消遣的娛樂工具,仍然保持著神秘色彩,難以得到廣泛傳播和認可。

 

到了清末和民國初年,儘管受到了西方文化的衝擊,雜技的本質仍未改變。為了迎合觀眾口味,表面上進行了現代化改良,但其核心依舊是一種低層次的表演,缺乏任何深層次的思想價值。即便在新支那成立後,國家大力推動雜技的發展,設立專業團體進行培訓,但最終,這不過是對一種淺薄的娛樂形式的工業化運作,始終無法賦予雜技任何真正的精神內涵或思想深度。

 

(2)   折騰來折騰去其實都是為了維穩

 

支那雜技的發展歷史,從古至今可以看作是支那現狀的一個象徵。自古以來,雜技都是一種用來娛樂和控制民心的表演,形式不斷變化、翻新,但其背後的核心從未改變:折騰來折騰去,其實最終目的始終是維穩,正如支那歷史上的政治操控。

 

在殷商、周秦時期,雜技最早源自狩獵和搏鬥等技能,這些本質上是為了生存與權力而生的行為。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技巧轉變成了一種消遣,成為宮廷和民間的表演項目。然而,無論是摔角、騎射,還是丟劍、弄丸,這些技藝並非真正的藝術追求,而是通過炫技來取悅觀眾,並在統治者的掌控下被利用。尤其是三國時期,曹操等統治者甚至將雜技用作預防謀反的工具,這種表演形式其實隱藏著政治上的壓制和控制意圖,正如現代社會中的某些維穩措施表面上是為了娛樂和「繁榮」,實際上是為了確保統治的穩定。

 

到了現代,支那的雜技看似在國家大力支持下經歷了「現代化」和「專業化」,但這不過是包裝更華麗的折騰。燈光、舞台設計、音樂配合下的雜技表演,無論如何創新,始終脫離不了炫技的本質。舞蹈、體操等元素的加入,也只是增添了更多花哨的外表,缺乏任何實質上的深度。這與當代支那的政治和社會現狀相呼應:無論政策如何改變、社會如何進行表面上的「現代化」,背後的核心訴求依然是維穩和控制。在這樣的情境下,無論折騰得多麼複雜、形式多麼多樣,最終的目的依然是確保權力的穩固,類似於雜技表演無論如何翻新,其真正的功能仍是為了迎合統治者和大眾的需求。

 

現代支那的雜技在國際舞台上的巡演,也反映了這一點。雖然看似是在展示支那的文化特色,但實際上這些表演只是以炫技來博取掌聲,背後並無真正的文化深度或思想內涵。這種空洞的展示正如當今支那的一些政策和措施,看似繁榮強大,但在表面繁榮的背後,卻缺乏真正的改革和進步。正如雜技表演中的重複動作,無論是堆疊還是旋轉,都只是在原地打轉,無法真正向前邁進。

 

總體來看,支那雜技折騰來折騰去,只不過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維穩秀,象徵著支那社會和政治的不斷折騰,表面上推陳出新,但實質上依然是為了維持既有秩序,缺乏真正的突破和改變。

 

5.武術:支那軍事的象徵,架式嚇人,近期沒見制服過誰

 

(1)    武術的由來

 

支那武術的起源常被追溯到古代的自衛、狩獵和軍事訓練需求。然而,它的真正根源也可能與暴力統治和戰爭文化息息相關。最早提及支那武術的文獻可以追溯到《春秋》和《史記》,其中描述了摔跤等戰鬥技巧。華佗在公元208年創作的「五禽戲」更像是養生運動,而非真正的武術,但後來被包裝為支那武術的一部分。

 

道家哲學和道教在武術的發展中扮演了一定角色,特別是在「八仙」等風格中融入了神秘和迷信色彩,使其更像是一種巫術或宗教儀式,而不是純粹的格鬥技術。少林功夫雖然被視為支那武術的代表,但它的制度化過程更多地反映了佛教寺廟為了自保和權力所做的努力,而不是單純的武術發展。

 

宋元時期,武術比賽受到朝廷的重視,但其背後更多的是為了控制武士和強化朝廷的統治。明清時期,武術進一步發展,成為一些人宣揚民族自豪感的工具。隨著清朝滅亡,武術被推崇為重建國家力量的手段,但實際效果有限,更多的是一些武術家為了名利將自己的技藝商品化。

 

20世紀初,隨著國民政府的興起,武術被更加系統化。霍元甲的精武體育會和中央國術館的成立標誌著武術從傳統的個人傳授轉向標準化的教學。然而,這些標準化的過程卻削弱了武術的真實格鬥價值,更多的是以展示和表演為主。共產黨成立後,許多武術家逃離支那,將這些技藝帶到了台灣和海外,而支那國內的武術逐漸成為體育運動,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失去了其原有的戰鬥功能。

 

總的來說,支那武術在現代的發展過程中,逐漸演變成一種文化展示和體育項目,失去了原本的實戰意義,並在某些情況下,成為一種充滿迷信和誇張表演的象徵。

 

(2)   支那武術:虛張聲勢的軍事笑話

 

支那武術被美化成國家軍事力量的象徵,實際上不過是一場歷史悠久的騙局。這些所謂的「武術」套路,華麗的動作背後,完全沒有實戰價值。它們充其量只是一些為了炫耀和表演而設計的動作,充滿了無稽的神秘色彩,根本沒見過制服誰。這樣的「武術」不過是支那歷史上自欺欺人的一部分——架式嚇人,真刀真槍上陣卻無用武之地。

 

支那古代的武術,最初可能與狩獵和軍事訓練有些關聯,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變成了帶有迷信和宗教色彩的舞蹈。道家哲學和道教對武術的影響,將其染上了神秘的符號,使這些所謂的戰鬥技術更像是神棍的把戲。「五禽戲」這樣的套路,根本不是什麼武術,而是養生操,卻被扭曲成了戰鬥技巧。真正在戰場上用這些動作?還不如帶把刀來得實際。

 

少林功夫經常被吹捧成支那武術的代表,但它的實質更多的是為寺廟的生存而發展的自衛術。少林僧侶根本沒辦法對抗真正的武裝勢力,他們的武術只是舞台上的娛樂表演,經過了不斷美化和誇張,完全偏離了格鬥的本質。所謂的「少林武僧」,最擅長的不是戰鬥,而是吸引觀光客。

 

歷史上,宋元時期的武術比賽只是一種官方操縱的娛樂,與真正的軍事實力無關。到明清時期,武術更是成了標榜民族自豪感的工具。隨著西方現代軍事力量的湧入,這些古老的武術成為了歷史遺物,毫無實戰價值。支那武術的傳承者們更像是一群江湖術士,出版拳譜、開設學校,販賣「武術夢」,滿口愛國情懷,實際上只是在賣弄身體技巧,根本不是提升戰鬥力。

 

到了20世紀,這場鬧劇更加荒唐。國民政府成立的中央國術館,不過是包裝武術的表演機構,將這些花拳繡腿進一步標準化,完全放棄了武術的實戰性。這些套路看起來複雜精美,但在現代戰場上根本沒有用武之地。這些「武術家」逃往台灣、香港,甚至走向海外,成了世界各地華人圈的「文化象徵」,但實際上,不過是騙取名聲的花架子。

 

支那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場笑話繼續演下去。共產黨將武術納入其統治工具,成立了「支那武術協會」這樣的傘式組織,實行規範化、標準化。武術從一開始就是虛假的「軍事象徵」,到這裡進一步淪為一種政治宣傳工具。中共用這些所謂的「武術」來包裝其軍事形象,向世界展示「強國風采」,但實際上,只是在虛構一個連自己都不相信的強大形象。

 

支那武術,就如同中共虛張軍自身的軍事實力,氣勢洶洶,表面強大,內裡卻是空虛無力。正如那些華而不實的套路,完全失去了實際的用途。中共可以繼續吹捧它的武術,也可以繼續強調它的軍事力量,但這一切不過是為了掩蓋一個事實——支那武術從來沒制服過誰,也從來不可能成為真正的軍事力量。

 

三、擺脫支那文化的枷鎖:台灣的未來在於擁抱西方的自由與創新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台灣所面臨的選擇極為明確:若不敢於徹底拒絕支那文化的腐朽與陳舊,終將自食其果,無法逃避覆亡的命運。這些支那遊戲——象棋、麻將、圍棋、雜技與武術——無不展示了支那社會的病態與畸形,侵蝕著我們的思想與價值觀。它們不僅是娛樂,更是一種深植於文化中的奴役與洗腦,試圖把台灣變成支那的一個附屬品,令我們迷失在這場無形的戰爭中。

 

我們必須意識到,這些遊戲所傳遞的不僅是文化,更是對自由意志的壓制。當我們沉溺於這些以自私與算計為核心的活動時,便是在無意中助長了專制與權力的延續。台灣的未來不應該被這些消極文化所左右,反而應該積極吸收西方遊戲中所包含的合作、創新與競爭精神。西方的遊戲不僅訓練智力,還鼓勵開放思維,塑造具有全球視野的公民,這正是台灣所亟需的。

 

因此,台灣人必須拋棄這些支那遊戲的迷思,抵制那種既往不咎的自我麻痺。只有透過重建自我認同與價值觀,真正擁抱西方文化中的積極元素,才能在這個動盪的時代中立足並繁榮。這不僅是一場文化的革命,更是捍衛自由與尊嚴的戰鬥。台灣的未來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必須大聲警告自己:如果不行動,沉淪就會成為唯一的結局。唯有勇敢地踏上新文化的道路,才能重塑我們的命運,開創台灣的全新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