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正在摧毀台灣的孩子

《論語》正在摧毀台灣的孩子




《論語》正一步步將台灣的孩子推向思想的深淵。如果我們繼續將這部古老的教條奉為圭臬,不僅是在抹殺下一代的獨立思考與批判能力,更是在主動將台灣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論語》所傳遞的服從、等級和權威觀念,正在摧毀孩子們的創造力和自由精神,扼殺他們對於民主與人權的追求。若再不清醒,台灣的社會將被這個封建遺毒徹底吞噬,最終走向文化的沉淪與社會的崩潰。台灣的未來將不再屬於那些勇敢追求自由與創新的年輕人,而是成為封建禮教的犧牲品,一個被鉗制思想、失去活力的僵化社會。


一、《論語》中垃圾思想


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這句話將人類社會的複雜性簡化為僵化的等級制度,是對個體自由與平等的直接挑戰。它根本無視個人價值,倡導的是對專制和父權的絕對服從,這種觀念完全背離了現代民主與人權精神。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表面上是鼓勵學習,但實質上是在鼓吹對權威的無條件服從,這種無異於精神上的奴役。自由人權思想強調的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力,不應該屈從於他人的「善」或「不善」。


3.「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這句話本質上是在製造一種思想警察,強制個體將自身言行限定在狹隘的「禮」範疇內。這是對個人言論自由的嚴重侵犯,也是對多元文化與思想的窒息。如果我們繼續強迫孩子們遵守這種過時的「禮」,社會只會變成一個毫無生氣、充滿思想審查的社會。


4.「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


這句話把孝道凌駕於個人自由之上,這是對年輕人追求夢想和自我實現的直接阻礙。它要求年輕人為家庭犧牲自我,是對現代自由權利的公然侵犯。灌輸這種思想,只會讓年輕一代將無法走出家庭的束縛,最終將淪為封閉、保守、毫無創造力的社會。


5. 「克己復禮為仁。」


這句話宣揚的「克己」實質上是要求人們壓抑自我,服從傳統。這種對個性和自由的壓制,是對現代人權的嚴重踐踏。如果我們繼續奉行這一理念,機械化地遵循陳舊規範,社會終將走向自我毀滅。


6.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這句話用道德高地打壓對個人利益的合理追求,將人分為高低貴賤,這是對人性尊嚴的赤裸裸蔑視。自由社會鼓勵個人追求自身利益,同時尊重他人的權利。若奉行這種思維模式,將最終壓抑人的天性,只會走向貧困與倒退。


7.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這句話看似勸人向善,實則是在灌輸對他人生活方式的強制干涉,完全不尊重個體的自主選擇權。這種思維是現代社會中所有專制和道德極權的根源,陷入集體化思想的泥沼,扼殺個人的創造力與多樣性。


8.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這些所謂的「九思」不過是對個人行為的全面操控,讓人陷入無盡的自我審查與恐懼中,剝奪了思想自由和個人風格的展現。這種對思想和行為的高壓控制,是對個人自由的極端否定,只會讓孩子們成為沒有靈魂的工具,最終社會也會失去生機。


9.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在傳統教育體系下,成為了對傳統知識的無條件接受和對批判思維的扼殺。它完全忽視了現代教育應鼓勵的批判性思維與創造力。如果社會的教育繼續被這種過時觀念控制,未來將面臨一代又一代無法獨立思考的「行屍走肉」,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世界。


10.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這句話提倡的是一種建立在個人道德上的統治模式,這是對現代民主制度的直接挑戰。它將國家的命運寄託在少數「德者」身上,這容易導致獨裁與專制,完全背離了權力分立與法治的現代政治原則,迷信這種「德治」思想,將會被拖入獨裁的深淵,社會的公平正義也將蕩然無存。


《論語》中的許多思想在其時代背景下可能具有一定的道德和社會價值,但在現代社會,這些觀念已經過時,並且對台灣的民主、人權、自由等核心價值觀構成了威脅。這些所謂的教誨往往以表面上的道德高地掩蓋了對個人自由、平等、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的壓制。


二、以自由人權為武器,粉碎《論語》的封建枷鎖


《論語》作為支那儒家思想的核心,數千年來深深影響著東亞文化,然而,這本書中的許多觀念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成為阻礙進步的絆腳石。讓我們借助自由人權的銳利觀點,徹底揭露《論語》的腐朽本質。


1.自由的絕對與奴性的崇拜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種奴性思想的頌歌,是對自由意志的公開挑釁。約翰·斯圖爾特·密爾在《論自由》中警告:「任何對個人自由的侵犯都是暴政。」孔子的等級秩序不過是披著道德外衣的專制,這種觀念在現代社會中應該被徹底根除。

2.個人權利的否定與集體暴政的美化


《論語》中,孔子不斷要求個人「克己復禮」,這種對自我壓抑的推崇實質上是一種對集體暴政的無條件屈服。托馬斯·潘恩在《常識》中疾呼:「若一個社會無法保護個人權利,則其存在毫無意義。」孔子的思想是對個人尊嚴的踐踏,是現代社會的毒瘤。

3.理性的束縛與盲從的神化


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種對權威的崇拜本質上是一種思想的奴役。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挑明:「人是生而自由的,卻無處不在枷鎖之中。」孔子強加給我們的枷鎖必須被打碎,我們不能再盲從這種過時的權威。


4.道德虛偽與人性的扭曲


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看似是道德標準,但實際上是對人性的曲解和簡化。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揭示:「道德必須是普遍的,而非建立在個人經驗上的侷限之物。」孔子的道德觀是一種虛偽的偽裝,掩蓋了人性的複雜性與多樣性。


5.知識的停滯與進步的壓制


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強調的是自滿與停滯,而非進步與探索。培根在《新工具》中提醒我們:「知識就是力量。」我們應該以挑戰的態度對待一切權威,包括孔子的教條,而不是安於現狀,抱殘守缺。


6.道德獨裁與個性消滅


孔子的「仁者愛人」強調的是一種僵化的道德獨裁。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直言:「善與惡並非固定不變,而是主觀的,受人類感受影響。」孔子試圖用簡單的道德標準來消滅個性,這種做法是對人類多樣性的侮辱。


7.個人意志的消亡與集體暴政的延續


《論語》過度強調集體的重要性,試圖將個人意志淹沒在社會的洪流中。愛默生在《自立》中強調:「信賴自己,這才是真正的英雄主義。」孔子的思想是集體暴政的代言,是對個人自由與獨立的致命攻擊。


8.歷史的禁錮與未來的毀滅


孔子的復古主義是一種對歷史進步的否定。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斷言:「歷史的進步是一個不斷革命的過程。」任何試圖回歸過去的努力都是在試圖扼殺未來,孔子的思想將我們禁錮在死去的時代。


9.思想的奴役與教育的墮落

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一種思想奴役的手段,試圖將教育變成一種灌輸的工具。洛克在《教育漫話》中告誡:「教育的目的是讓人有能力思考,而不是僅僅教導他們接受某種思想。」孔子的教育觀念是對批判性思維的消滅,是對創造力的扼殺。


10.倫理的狹隘與全球化的挑戰


孔子的「忠恕之道」是一種狹隘的文化產物,無法應對現代全球化社會的挑戰。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強調:「道德法則應該是普遍的,並且適用於所有人。」孔子的倫理觀念是對普世價值的侮辱,是對全球多樣性的無視。


總結而言,《論語》作為支那儒家思想的核心,其過時的觀念在現代社會中不僅不再適用,反而成為了進步的障礙。通過借鑒西方著作中的思想,我們可以看到孔子所提倡的階級秩序、個人權利的壓抑、對權威的盲從,以及僵化的道德標準,皆是對自由、人權、理性與進步的直接威脅。


三、徹底打破《論語》桎梏:台灣思想革命的急迫呼喚


《論語》這部支那儒家經典,正成為台灣未來發展的最大障礙。其宣揚的等級制度和對個人自由的壓制,無異於一種精神上的奴役。台灣如果繼續盲目崇奉這些過時的教條,不僅會喪失創造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更會在思想上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論語》所推崇的專制與盲從,已經成為對民主、人權、自由的直接威脅。台灣必須迅速進行思想上的大解放,徹底摒棄這些封建遺毒,才能迎接真正的自由和進步。這是一場關乎台灣未來的思想革命,唯有大膽突破這些思想枷鎖,才能確保台灣不會被推向文化的毀滅與社會的崩潰。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