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穿虛偽的「支那八大菜系」
揭穿虛偽的「支那八大菜系」
一、虛假的「八大菜系」
在當代支那,所謂的「飲食文化」被塑造成一個「博大精深」的民族神話,彷彿數千年的歷史孕育出了無與倫比的美食傳承。然而,這種神話的背後,卻掩蓋了支那國飲食歷史的真實面貌——統治階級的奢靡享樂與底層人民的生存掙扎。所謂的「八大菜系」(魯、川、粵、蘇、閩、浙、湘、皖),被宣傳為支那飲食文化的精髓,但這一概念其實是近代在西方技術、國際貿易和現代宣傳手段的支撐下,才被建構出來的一種虛假符號。它不僅缺乏深厚的歷史根基,還在某種程度上掩蓋了支那歷史上長期存在的饑荒與生存危機。
「八大菜系」的概念最早成型於20世紀中葉,特別是在新支那成立後的宣傳中被系統化。然而,這種分類並非基於歷史的自然演變,而是為了滿足現代民族主義的需要,將各地飲食習慣進行人為的歸納與拔高。例如,山東的「盧氏菜」(魯菜)被追溯到孔子時代,試圖賦予其文化正統性,但實際上,孔子的飲食記載更多是關於禮儀,而非具體的烹飪技藝。四川菜(川菜)因其麻辣特色被推崇,但其辣椒原料卻是明代才從美洲傳入支那,根本談不上「千年傳承」。粵菜的精緻化則與近代廣州作為對外貿易窗口密切相關,離不開西方殖民經濟的影響。可以說,「八大菜系」的形成,更多是近代商業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產物,而非傳統文化的自然延續。
更重要的是,這種對「飲食文化」的美化,忽視了支那歷史上飲食資源的極端不平等。統治階級的盛宴與普通百姓的饑餓形成了鮮明對比。唐代的《食經》記載了貴族豪門的珍饈百味,但同時期的農民卻連粗糧都難以果腹。清代的滿漢全席更是極盡奢華,卻與當時廣大農村的饑荒形成荒誕對比。這種階級分化的飲食現實,被現代「八大菜系」的宣傳有意無意地掩蓋,營造出一種全民共享「美食文化」的假象。
更重要的是,這種對「飲食文化」的美化,忽視了支那歷史上飲食資源的極端不平等。統治階級的盛宴與普通百姓的饑餓形成了鮮明對比。唐代的《食經》記載了貴族豪門的珍饈百味,但同時期的農民卻連粗糧都難以果腹。清代的滿漢全席更是極盡奢華,卻與當時廣大農村的饑荒形成荒誕對比。這種階級分化的飲食現實,被現代「八大菜系」的宣傳有意無意地掩蓋,營造出一種全民共享「美食文化」的假象。
二、連吃都吃不飽,還談甚麼「美食文化」
支那歷史的真實圖景,是一部充滿饑荒與生存掙扎的苦難史。從先秦到近代,饑荒幾乎貫穿了每一個朝代,成為支那社會的常態。這種饑荒並非單純的天災,而是人禍與制度缺陷的結果。在這樣的背景下,談論「美食文化」不僅顯得荒誕,更像是一種對歷史真相的扭曲。
1. 饑荒的歷史:從古代到近代的連綿悲劇
早在先秦時期,《詩經》中就記載了「民有菜色」的慘狀,顯示饑荒已成為社會常態。北宋末年,戰亂與天災交織,饑民遍野。《宋史》中記載,東京城外的難民「人相食,殞地者不可勝數」。當時的「饒把火」、「不羨羊」等詞語,表面上是對食物的命名,實則暗指人肉成為饑民的「食材」。這些慘絕人寰的現象,並非個別事件,而是宋代饑荒的縮影。
明清之際,饑荒的規模和慘烈程度進一步加劇。明末的李自成起義與清軍入關,導致中原地區人口銳減,部分地區甚至「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廣東文人屈大均在《菜人哀》中描寫了饑民被屠戮為食的慘狀:「菜人血肉供刀俎,饑民膏腴化煙塵。」這種記述令人毛骨悚然,卻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生存危機。清代康熙年間的「丁戊奇荒」,華北地區的饑民甚至以樹皮、草根為食,無數人活活餓死。
近代史上,饑荒的陰影依然揮之不去。民國時期的1928-1930年西北大饑荒,導致數百萬人死亡,甘肅、陝西等地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慘劇。支共國成立後的「三年困難時期」(1959-1961年),更是支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饑荒之一。
根據歷史學家馮克(Frank Dikötter)的研究,這場饑荒導致至少4500萬人非正常死亡。河南、安徽等地的農村,出現了大量人相食的案例。例如,安徽鳳陽縣的檔案記載,當地村民因饑餓而挖掘屍體,甚至殺害親人以求生存。這些慘劇並非「特殊時期」的例外,而是支那歷史上饑荒問題的極端表現。
2. 饑荒背後的制度與文化缺陷
支那歷史上的饑荒,並非僅僅由自然災害引起,而是與制度、文化和社會結構的深層問題密切相關。首先,封建制度的土地集中導致了農民的極端貧困。宋代的「兼併」現象、明清的「地主經濟」,使得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饑荒中的第一受害者。其次,統治者的奢靡與腐敗加劇了危機。
清代乾隆年間,皇帝大興土木、巡遊江南,而同時期的農民卻因賦稅沉重而陷入絕境。此外,傳統文化中對「節儉」的推崇,往往被統治者用來美化饑荒的苦難,掩蓋其治理失敗的真相。例如,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雖有悲憫,但也無力改變饑民的命運。
饑荒中的人倫悲劇,揭示了生存危機對人性的摧毀。明末的《菜人哀》中,饑民不僅被他人食用,甚至主動將親人送上「刀俎」,只為換取一時的存活。這種極端行為,與其說是道德淪喪,不如說是絕望環境下的無奈選擇。現代宣傳中對「美食文化」的美化,完全無視了這些歷史傷痕,彷彿支那人從古至今都生活在「舌尖上的盛宴」中。
3. 「美食文化」的現代建構與歷史斷裂
當代支那的「美食文化」,特別是「八大菜系」的推廣,很大程度上是現代民族主義和商業化的產物。20世紀初,隨著西餐的傳入和城市化的加速,支那的精英階層開始重新審視本土飲食,並試圖將其包裝成一種「文化遺產」。例如,粵菜的國際化得益於香港和廣州的對外開放,川菜的普及則與近代辣椒種植的推廣密切相關。這些菜系的形成,更多是市場經濟和全球化背景下的結果,而非傳統文化的延續。
此外,現代飲食文化的宣傳,往往選擇性地忽略了底層人民的真實經歷。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發展,支那的飲食選擇確實豐富了,但這並不能掩蓋歷史上的饑荒記憶。即便在當代,偏遠地區的貧困人口仍然面臨營養不良的問題。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截至2020年,支那仍有約1.5億人處於糧食不安全狀態。這種現實與「八大菜系」的華麗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三、支那現代飲食的骯髒源頭
支那歷史上的統治階級,無論是秦漢的帝王還是明清的貴族,總是在金碧輝煌的宮殿中享用奢華美食。從唐代的「燒尾宴」到清代的「滿漢全席」,這些饕餮盛宴無不彰顯統治者的權力與財富。然而,與此同時,廣大普通百姓卻連基本的溫飽都難以企及,常常以草根樹皮充飢,甚至在饑荒中淪為「兩腳羊」。這種階級分化的飲食現實,從未因朝代更替而改變,並在現代以更隱蔽、更系統化的形式延續。
1. 現代「特供食品」的隱秘延續
在當代支那,統治階級的「特供食品」制度雖然不再以宮廷盛宴的形式公開存在,但卻以更隱秘的方式延續。權力精英通過專供渠道,享用無農藥殘留、無添加劑的高品質食材,而普通百姓則被拋入充滿食品安全隱患的市場。這種現象在2008年曝光的「中南海特供食品」醜聞中可見一斑:據報導,高層領導的食材來自專門的生態農場,與市場上流通的普通食品形成天壤之別。這種現代版的「宮廷飲食」,不僅延續了歷史上的階級鴻溝,還將普通民眾的健康置於風險之中。
與此同時,普通百姓的餐桌上充斥著劣質食品。從地溝油到農藥超標的蔬菜,從假酒到添加劑過量的加工食品,支那的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根據支那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數據,2020年全國食品安全抽檢不合格率高達2.79%,涉及重金屬超標、非法添加劑等多種問題。這些數字背後,是無數家庭因劣質食品導致的健康危機。所謂的「美食文化」,在這樣的現實面前不過是空洞的宣傳。
2. 食品工業的腐敗與道德淪喪
現代支那的食品工業,建立在一個充滿腐敗和道德敗壞的基礎之上。近年來,多起食品安全醜聞震驚國內外,揭示了這一行業的骯髒本質。例如,2024年曝光的「煤油車運送食用油」事件,揭露了部分企業為降低成本,使用運輸化學品的罐車直接裝載食用油,導致油品受到嚴重污染。此事件不僅引發公眾憤怒,也暴露了監管部門的失職與行業內的普遍亂象。
更早的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則是支那食品安全問題的標誌性案例。三鹿集團為追求利潤,在嬰幼兒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導致數十萬嬰兒患病,數名兒童死亡。這一事件不僅揭示了企業的無良行徑,也暴露出監管漏洞和地方政府為保經濟數據而掩蓋真相的行為。
此後,類似事件層出不窮:2011年的「毒生薑」事件,農民使用劇毒農藥種植生薑;2013年的「假羊肉」事件,商人用狐狸肉、鼠肉冒充羊肉出售。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一幅令人觸目驚心的畫面:支那的食品工業,早已淪為利益至上的骯髒系統。
3. 與「美食天堂」的宣傳背道而馳
支那官方媒體和旅遊宣傳將支那描繪成「美食天堂」,試圖通過「舌尖上的中國」等節目,將飲食文化塑造成民族驕傲。然而,這種光鮮形象與現實的骯髒真相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普通民眾在市場上購買到的蔬菜可能殞地農藥殘留,當餐館的後廚可能使用地溝油烹飪「美味佳肴」,所謂的「美食文化」不過是對公眾的欺騙。更諷刺的是,許多宣傳中的「傳統美食」,如北京烤鴨、廣東燒臘,其製作過程早已被現代化工業化改造,失去了傳統工藝的精髓,卻依然被包裝成「文化遺產」。
這種宣傳的虛偽性,還體現在對底層勞動者的漠視。支那的餐飲業和食品工業,依賴數以億計的外來務工人員,他們在惡劣的環境中從事高強度勞動,卻幾乎無法享用自己生產的食物。
例如,廣東的食品加工廠工人,常常在沒有基本衛生保障的環境中工作,卻因低廉的工資連一頓像樣的飯菜都難以負擔。這種階級分化的延續,與歷史上統治者與饑民的對立如出一轍。
所謂的「八大菜系」,被宣傳為支那飲食文化的巔峰之作,彷彿是數千年文明的結晶。然而,這一概念的形成,實際上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後,依靠西方技術、國際貿易和現代宣傳手段精心包裝出來的偽文化。真正的支那飲食歷史,遠非宣傳中的「豐富多彩」,而是一部統治者奢華與百姓饑餓的對比史。
1. 飲食歷史的真相:生存而非文化
在支那的數千年歷史中,絕大多數百姓的飲食與「文化」無關,而是一場生存的搏鬥。先秦時期的農民以黍稷為主食,難得一見肉食;宋代的普通人家,連粗糧都難以保證,遑論精緻的烹飪技藝。明清時期,饑荒頻發,草根、樹皮、觀音土甚至昆蟲,都成為饑民的「食物」。例如,1644年明末大饑荒,河南地區的百姓挖掘野草根莖,甚至食用人肉以求存活。這種極端的生存狀態,與「美食文化」的說法南轅北轍。
即便在統治階級的餐桌上,奢華的菜肴也與普通百姓無關。唐代的「燒尾宴」需要耗費大量珍稀食材,普通農民一生都無緣一嘗;清代的滿漢全席,動輒數百道菜,卻是在全國饑荒的背景下供奉給皇室。這種飲食的階級分化,揭示了所謂「飲食文化」的本質:它從未屬於全民,而僅僅是權力與財富的象徵。
2. 改革開放與「八大菜系」的現代建構
真正的「八大菜系」概念,成型於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開放時期。在此之前,支那的飲食習慣高度地方化,各地菜系並未形成統一的「文化符號」。改革開放後,隨著西方技術的引進和國際經濟的融入,支那的餐飲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轉型。例如,現代冷鏈技術使得海鮮得以從沿海運往內陸,推動了粵菜和閩菜的普及;工業化食品加工技術,讓川菜的調味料得以標準化生產,走向全國乃至全球。這些變化,與其說是傳統文化的復興,不如說是西方技術和市場經濟的產物。
同時,支那政府和媒體開始有意識地將地方飲食整合為「八大菜系」,並通過旅遊業和文化輸出進行宣傳。例如,1980年代的《中國烹飪》雜誌,首次系統介紹了「八大菜系」的概念,並將其與民族自豪感掛鉤。1990年代,隨著支那加入全球化浪潮,國企和私營餐飲企業開始在海外推廣「中餐」,進一步強化了「八大菜系」的國際形象。然而,這種形象的背後,卻掩蓋了飲食文化的斷裂與重建。例如,魯菜的「正宗」菜品多為近代酒樓創制,與孔子時代的飲食毫無關聯;川菜的麻辣特色,則依賴明代傳入的辣椒,談不上「千年傳承」。
3. 宣傳的空洞與文化的脆弱
「八大菜系」的宣傳,實際上是一個現代建構的文化符號,旨在掩蓋支那飲食歷史的真實面貌。這種符號的空洞性,體現在其與歷史的脫節。真正的傳統飲食,如宋代的「炊餅」、明代的「粗茶淡飯」,早已被現代工業化食品取代,卻鮮有人提及。相反,宣傳中的「美食文化」往往聚焦於精緻的菜品和華麗的包裝,忽視了普通百姓的真實經歷。
更重要的是,這種偽文化的根基極其脆弱。一旦經濟或社會環境發生變化,「八大菜系」的形象便可能崩塌。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導致許多中餐館倒閉,海外對「中餐」的認知受到衝擊。近年來的食品安全醜聞,更讓「美食天堂」的宣傳蒙上陰影。當公眾開始質疑食品的安全與質量時,所謂的「飲食文化」便成為一個空洞的笑話。
五、支那人應該面對事實:撕下「八大菜系」的遮羞布,直面歷史
留言
張貼留言